挑战与机遇-关税战背景下的润滑市场观察

2025-04-18

随着中美关税战的持续升级,润滑油行业面临供应链波动、成本上涨等挑战,但同时也迎来国产替代与高端化的战略机遇。本文从基础油、添加剂、特种油脂等角度分析,为润滑油生产商、贸易商及用户提供市场洞察与行动指南。


一 关税战持续升级,润滑行业需化危为机


自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启对华关税战以来,中美贸易一直受美方干扰。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后,2月4日开启新一轮关税战,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截至4月9日,美国对华关税飙升至145%。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中国重拳回击,4月4日起,对美反制关税同步累加至125%,并且声明在当前关税水平上,美国对华出口已无市场,后续美方追加关税中国将不予理睬。在美国利用关税极限施压的背景下,中国坚定捍卫自身正当权益,采取对等措施予以回击。只要美国不停止打关税战、贸易战,中美贸易就不可能回归常态。中国是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受益者和维护者,中美关税战促使中国加强与其它贸易伙伴的联系,重构去美国化贸易网络。关税战也将加速倒逼国产替代进程,确保供应链安全。作为润滑行业从业者,必须对大趋势有清醒的认知,对润滑油市场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有效应对短期冲击,长期布局上应顺应市场要求,充分考虑供应链的安全性,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国产替代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二 关税战对润滑油市场的影响


关税战目前主要影响中美双边贸易。美国润滑油市场是一个成熟市场,长期以来,鲜有中国润滑油品牌和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因此,我们主要分析关税战中国润滑油市场的影响。润滑油脂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构成的。基础油包括I/II/III类矿物油(部分厂商将III类油组分的油品定义为合成油)、IV类PAO、V类PAG、烷基萘、硅油、氟油等;添加剂种类繁多,既有各种复合添加剂,也有起抗氧、抗磨、极压、清净、分散、增粘、防锈、抗泡等作用的单剂,还有用于金属加工油液的表活、乳化、缓释、杀菌等添加剂。润滑油脂的品类多种多样,从大类上划分,包括各种内燃机油(汽油机油、柴油机油、铁路机车油、船用油、燃气机油等)、液压油、齿轮油、压缩机冷冻机真空泵油、汽轮机油、润滑脂,以及各种功能性油液和特种油脂。中国润滑油市场当前的格局是总体供过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通用型、中低端产品产能巨大,竞争激烈;合成、高端、特种产品和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主要把持在美欧日厂商手中。

01原料端分析



基础油供应分析
I/II类基础油
此类基础油的供应主要受原油成本和需求影响,目前市场供应充足,尤其是中低黏度基础油,新加坡、韩国、台塑等进口货源和国产货源同场竞技,整体上面临过剩的局面。
III类基础油
III类基础油产能约占全球基础油产能的13%,主要来自韩国、新加坡、中东等地,国内茂名石化少量产能主要内供中石化使用,随着国内产能逐步投产,预计国产III类油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II类油比较,III类油价格相对坚挺。
III+类基础油
III+基础油不是一个正式的分类,III+基础油的黏度指数一般高于III类基础油,业内也将壳牌GTL为代表的气制油划为这一类。III+货源地集中在中东地区。这一类基础油已经被业内视为高端油了,可以部分替代IV/V类合成基础油,主要用于高级别车用发动机油和高端工业油调和、化妆品、热管理液等领域。由于近期合成基础油价格上涨,对III+基础油市场的溢出效应如何仍有待观察。
IV类基础油
IV类基础油聚α-烯烃PAO是最有代表性、使用最为广泛、技术门槛最高的合成基础油,全球产能超过80万吨/年。两家美国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菲利普和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力士集团,是PAO市场的主导力量,占有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朗盛并购科聚亚后,拥有了科聚亚在加拿大的中高黏度PAO产能,日本出光也有PAO产出。
埃克森美孚在美国和法国等地拥有四个IV类和V类基础油生产基地,是全球最大的PAO供应商。埃克森美孚的低粘度PAO全球年产能超过20万吨,高粘度PAO全球年产能 10万吨,合成酯和烷基萘全球年产能约7万吨。来自欧洲的低粘度PAO产能超过10万吨。雪佛龙菲利普的PAO工厂位于美国德州和欧洲比利时,其中比利时工厂主要生产低粘度PAO。


(图片:英力士PAO生产基地)


英力士同样生产设施同样布局美国和欧洲,位于比利时的工厂主要生产低粘度PAO,美国生产中高粘度PAO ,并向全球市场分销。

中国是除美国外的第二大PAO消费市场,供应渠道主要来自上述三家主导品牌。近年来,高端润滑市场对PAO的需求增长强劲,国内厂家也投入到PAO的研发生产中。中石化茂名已经形成1.2万吨/年的低粘度PAO产能,正在投产高粘度PAO,中石油、道普化学、亚培烯等厂商,量产进度不一。

无论是LAO原料产能、PAO合成基础油供应,还是在终端应用领域,美欧主要厂商当前均具有主导地位。由于主导厂商的生产设施在美国和欧洲都有布局,低粘度PAO欧洲和美国本土均有生产,欧洲地区比利时、法国等国PAO装置的产能也很大,一般认为来自欧洲的低粘度PAO受关税战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但价格上会有波动;高黏度PAO原料和成品产地都在美国,加征关税后影响最大,目前市场缺货严重。朗盛加拿大和日本出光的产能,供应中国市场的数量有限,交货期长,近期报价也在跳涨。

以PAO基础油为主要原料的高端合成润滑油,主要应用在军事、海工、航空、重型机械、高档燃油车、电动车、风电、高铁、机器人、数据中心热管理等高端领域。

由于高粘度PAO受加税影响最大,风机增速齿轮箱油和其它高粘度的PAO合成润滑油短期内面临供应冲击,市场货源难寻。联动效应带动低黏度PAO也出现扰动,近日贸易商报价上涨10-20%,后期也面临短缺局面。这也是一众国际品牌、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份额较大的国际品牌,近期连发调价沟通函和涨价通知的主要原因。

PAO市场的短期冲击和结构性困局,为中石化、亚培烯等国产化进展较快的厂商提供了绝佳的国产替代机会。这类厂商全面布局低、中、高粘度PAO市场,形成了初步供应能力,并有可以快速落地的扩产计划。可以期待的是,近几年掌握PAO核心技术的国产品牌将加速PAO国产化投入和产能扩张,全面出击低、中、高黏度PAO市场。未来中国市场的PAO供应将由进口品牌主导走向国产产品全面替代。和“中国制造”在其它领域的演进路径一样,高性价比的中国PAO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将与美欧品牌在全球市场竞技。


V类基础油——V类基础油包括除PAO外的其它合成基础油
烷基萘

烷基萘是萘烷基化的一系列高性能V类合成基础油,主要用于高端发动机油、工业油和润滑脂配方中,增强汽车及工业应用领域合成润滑油及矿物润滑油的性能。

烷基萘的主要供应商包括埃克森美孚化工和金氏工业,两家均为美国企业。国内个别厂家有小批量供应。

本轮关税战基本杜绝了美国来源的烷基萘在中国润滑油市场的销售。车用和工业油脂配方工程师可以灵活使用合成酯替代烷基萘配方,因此烷基萘加税对国内润滑油市场的影响不大。

合成酯

合成酯是通过酯化反应制成的一类合成基础油,在基础油分类中列为V类油。合成酯可细分为单酯、双酯、偏苯酯、多元醇酯、聚酯等多个品种,广泛用于高档发动机油、航空油、工业油、冷冻机油、润滑脂、金属加工油液等产品配方中。

合成酯的供应渠道呈多元化的趋势,知名厂商包括埃克森美孚化工、巴斯夫、嘉吉(收购英国禾大)、朗盛(收购科聚亚)、尼科、意摹利油脂化学等,生产设施分布于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特别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拥有丰富的植物油和油酸资源,很多知名品牌在此设厂或贴牌生产合成酯。

国产合成酯厂商包括中石化、威尔药业等,各地也不时有合成酯项目投产上市的报道。

由于进口和国产货源很多,目前国内合成酯供应的可替代较强,加税对埃克森美孚等美国产合成酯的影响最大,一些指定使用美国品牌的车用和工业油脂配方,可能受关税的影响较大。

PAG

PAG是V类合成基础油中的一种,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统称,市场俗称聚醚。

PAG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合成基础油,具有较高的氧含量,很强的清净性能,根据结构分为水不溶性、水溶性和油溶性聚醚,广泛用于工业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压缩机油、冷冻机油、赛事用油、传动油品和润滑脂配方中。

PAG的主要生产厂商包括陶氏化学、科莱恩、巴斯夫、沙索等。这些厂商的生产设施位于欧洲、南非和美国等地,在中国也有本地化的产能,因此加税后对国内润滑油市场的影响不大。但个别只在美国生产的品种,如陶氏OSP油溶性聚醚的供应会受影响。陶氏OSP主要用于部分高端发动机油和传动油配方,也有润滑油厂商将其作为抗磨、清净和抗水组分在高端工业油品中使用。

硅油

硅油是分子结构中以重复硅氧键Si-O为主链,硅原子上连接有机基的液态线形聚有机硅氧烷的商品名,是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合成基础油和润滑油,用作电绝缘油、减震阻尼油、液力传动油、真空扩散泵油、热传导油、纺织油剂、脱模剂、各类硅脂等。

硅油头部厂商包括德国瓦克化学、美国道康宁(现为陶熙化学)、迈图、日本信越等,其中多家企业在中国都有生产设施,国内也有中石化、中蓝晨光、东岳新材、合盛硅业等厂家。

氟油

全氟烃基聚醚PFPE完全由碳、氟、氧组成,无色,无味,具有化学惰性、很好的热安定性和不可燃特性,早期主要用于军事和航天用途。现在,氟油氟脂在航天航空、电子、核能、化工、汽车、纺织、包装等行业作为耐高温、抗酸碱、抗辐射的特种润滑油脂使用。氟化液主要用于芯片制造制程中的电子化学品、精密清洗、润滑、保护涂层、控温冷却等领域。

全氟聚醚油最早由杜邦公司开发成功,中国市场目前氟油、氟化液主要供应商包括科慕(源自杜邦)、苏威、3M、大金等。随着电子芯片产业的蓬勃发展,氟化液成为国内热门的投资领域,替代产品不断推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压力。

添加剂供应分析
润滑油脂主要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添加剂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提升和改进润滑油的性能,提高润滑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极端条件下机械设备的稳定性,是决定润滑油性能的关键成分。

按润滑油脂种类区分,内燃机油添加剂市场占比超过70%,工业油脂添加剂约占20%,其它为特种添加剂。

润滑油添加剂市场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国外品牌长期以来控制了高端市场。添加剂市场有所谓“四大”之说,指的是四家主导添加剂市场的美国公司,包括路博润、润英联、雪佛龙奥伦耐和雅富顿公司。“四大”均采取全球布局战略,在北美、欧洲、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地拥有生产设施,供应燃油添加剂、车用发动机油、船用油、传动油和工业油脂、金属加工添加剂。

巴斯夫、赢创、朗盛等欧洲公司在高端添加剂和细分添加剂业务领域也具备很强的影响力。

中国是进口添加剂的主要销售市场之一,进口“四大”添加剂品牌早就布局亚太市场,并以新加坡为生产和供应枢纽服务中国市场。“四大”也在中国布局本地化生产,其中路博润在珠海的基地,产能达23.8万吨/年,服务中国并辐射亚太;润英联张家港基地一期产能10万吨/年,还与中石化建有合资添加剂工厂;雪佛龙奥伦耐在宁波的基地,依托港口优势,一期5万吨 / 年产能;雅富顿在苏州的工厂,主要生产高端润滑油添加剂复合剂,产能0.6万吨/年。

国内添加剂厂商除中石油、中石化体系的自有添加剂产能外,近几年来以瑞丰新材、利安隆(康泰)为代表的新兴势力产能扩张迅猛,在通用型车用和工业复合剂领域对“四大”的替代效应明显。瑞丰新材全面发力润滑油添加剂、特种添加剂、合成酯基础油业务。利安隆战略性布局了润滑油添加剂业务,抗氧剂品类齐全,收购锦州康泰后,拥有了全品类的车用、工业润滑油复合添加剂和单剂产品线。国内还有多家生产车用和工业复合添加剂、单剂的厂家。


(图片:瑞丰新材)
受新能源车加速渗透、新标实施、机油换油期延长、部分工业行业产能出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车用润滑油和普通工业润滑油市场的竞争本身就非常激烈,近几年表观消费量呈现下滑趋势,加剧了添加剂市场的竞争。和其它行业一样,长期以来,中国添加剂市场同样存在结构性矛盾,由于技术和品牌优势,美国品牌依托技术、品牌和供应链的长期优势。在高性能添加剂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普通型的复合添加剂和单剂处于过剩状态,高端添加剂、特种添加剂市场国产品种不多、性能不足、质量不稳定,仍依赖进口。
因此,排除少数借关税抬高价格,制造供应紧张的市场参与者,高端添加剂市场面临短期供应短缺、长期成本上升的压力。如何化压力为动力,是润滑油从业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添加剂市场上还存在一类厂商,规模不大,但所供产品非常有特色,有的是在某一品类上人无我有,有的是产品性能非常强悍,替代上有一定难度,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国产化。例如,美国范德比尔特公司提供50多种特色添加剂,包括抗氧剂、极压抗磨剂、减磨剂、金属钝化剂、防锈剂等,其中MOLYVAN有机钼系列,在节能型车用油、特种工业油脂配方中使用;美国金氏公司KINGS是特种添加剂和合成基础油供应商,产品应用于工业和车用润滑油、润滑脂、金属加工液、防锈油等。产品系列包括NALUBE KR系列烷基萘合成基础油,NA-SUL磺酸盐技术用于高端润滑油脂,K-CORR系列防锈防腐剂、NA-LUBE系列极压、抗磨、抗氧剂等。

02润滑油成品端分析-特种油脂
中国特种油脂市场,除中石化有较大规模的合成油脂板块外,市场基本由美欧日等国外品牌占有,美孚、雪佛龙、壳牌、道达尔、福斯、BP嘉实多等品牌均提供特种润滑油脂,陶氏、科莱恩、巴斯夫等公司依托合成基础油和添加剂资源优势,也有不小的特种润滑板块。奎克好富顿则是金属加工领域的第一品牌。
除了以上综合性的国际性能源和化工公司,很多美欧企业在特种油脂细分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如美国安索AMSOIL向中国市场供应全系列合成车用油、风电齿轮油等高端工业油;美国锐先REDLINE(又称红线)供应合成酯机油;路博润除了位列“四大”添加剂公司,在特种润滑油领域布局广泛,其子品牌CPI在全合成气体压缩机油、冷冻机油、空气压缩机油、合成工业油、食品级润滑油等领域扎根颇深,SOLEST专攻冷冻机油市场,另一子品牌PARATHERM提供特种导热油;道康宁MOLYKOTE是硅油硅脂的主要供应商;科慕CHEMOURS氟油氟脂用于各种高端润滑场合;依工聚合ITW旗下拥有多个特种润滑剂品牌:罗哥ROCOL、ACCULUBE、WYNN’S、QMI;维特摩尔WHITMORE提供重工行业润滑剂;美国威氏LUBRIPLATE、嘉科士JAX专攻食品级润滑剂市场。
中国特种润滑剂市场还活跃着朗盛(旗下特油子品牌包括安润龙ANDEROL全合成工业润滑油剂、EVEREST合成冷冻机油、ROYCO航空航天油脂、REOLUBE抗燃液压油)、德国克鲁勃SUMMIT-特种润滑剂领域的领军品牌、优尼卡特、派罗特克等微量润滑品牌,巴索、瓯海、倍可、创硕等金属加工液品牌,以及信越、协同、松村、关东化成、尤希路等日本特种油脂品牌。
上述品牌中,短期内美国原产地的特种润滑剂将受到关税战的直接冲击,终端市场上已经有所体现。用户近期可能需要应对价格上涨、供应中断的局面。受供应链波动和部分品种缺货的影响,来自欧洲、日本等地的特种润滑剂也会出现扰动。


三 化挑战为机遇,加速高端化和绿色化转型

近年来,润滑油从业者本来就面临转型升级、迈向高端的压力与挑战。关税战既是挑战,更是行业升级的催化剂,是润滑油厂商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传统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制造业整体向高端迈进。同时,绿色低碳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在高端制造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高速铁路、新能源、电动车、数控机床、绿色化工、绿色矿山、绿色冶金、海工装备、数据中心、电动车和储能热管理等行业,只有在中国市场才有对高端、绿色润滑剂的大规模应用需求。
关税战既起,短期内面对成本上涨、供应链不稳的压力,润滑油从业者需要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依托专业技术和专长,对美国进口品类主动进行国产替代。
长期规划上,负责任的润滑油品牌应放弃在低端润滑油市场的无序竞争,大力加强研发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替代基础油、替代添加剂和替代高端润滑产品。
润滑油市场的经营者也应该学习国际品牌的成熟经验,主动参与标准的制定,与OEM、设备厂商和行业用户发展产业链合作关系,积极获取OEM认证、用油推荐、设备操作说明书推荐和应用案例推荐,以自身实力赢得用户的认可和推荐,提高品牌竞争力。


四 德高能源与您携手同行


德高能源十几年来潜心技术创新,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专有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特种油剂应用经验,在特种润滑油脂和绿色化学品领域,德高的多个细分品类可以实时替代受关税战影响的进口产品。



部分特种添加剂介绍简介
食品级循环油复合剂-中国唯一经NSF认证的HX-1级循环油复合剂,生产型企业可以阶梯式使用,调和食品级液压油、齿轮油、轴承油和循环油。食品级压缩机油复合剂-中国唯一经NSF认证的HX-1即食品级压缩机油复合剂,可用于调和不同换油周期的全合成、半合成食品级压缩机油。气体压缩机专用复合剂-用于调和V类、IV类和矿物型的气体压缩机油。冷冻机油复合剂-用于调和全合成冷冻机油。空气压缩机油复合剂-用于调和全合成、半合成的螺杆式、离心式、往复式、滑片式压缩机油。高温链条油复合剂-用于调和合成酯、聚醚和碳氢型高温链条油。生物可降解润滑油复合剂-用于调和满足欧洲生态标签的可降解型液压油和齿轮油。
部分特种润滑油脂
全氟聚醚油脂、硅油硅脂、食品级润滑油脂(61个细分品种)、空气压缩机油、气体压缩机油、冷冻机油、真空泵油、微量润滑产品、无渍油液、高速磨削油液、聚醚型工业油、高性价比风电润滑产品和售后维保化学品、铝加工工艺化学品等。